An Entity of Type: person, from Named Graph: http://dbpedia.org, within Data Space: dbpedia.org

Paolo Canevari (born Rome, 1963) is an Italian contemporary artist. He lives and works in New York City.Canevari presents highly recognizable, commonplace symbols in order to comment on such concept as religion, the urban myths of happiness or the major principles behind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Property Value
dbo:abstract
  • Paolo Canevari (born Rome, 1963) is an Italian contemporary artist. He lives and works in New York City.Canevari presents highly recognizable, commonplace symbols in order to comment on such concept as religion, the urban myths of happiness or the major principles behind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en)
  • Paolo Canevari (Roma, 26 marzo 1963) è un artista italiano di arte contemporanea che vive e lavora a Roma. (it)
  • 保罗·卡内瓦里(Paolo Canevari,罗马,1963年)是工作且居住在纽约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家。 保罗·卡内瓦里(Paolo Canevari)是他这一代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之一,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媒体而闻名,例如动画、绘画、视频、雕塑和装置。 这位艺术家使用符号或通用的易识别物,以呈现诸如宗教、幸福的城市神话或创造与破坏背后的中心原则之类的概念。 当他还是雕塑家时,他便运用起自己的艺术把​被动的心态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创造力。而媒体工具的采用则来源于艺术家想要呈现出一种短暂,却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的想法。他近期的视频作品便可以视为一种抛弃了建筑的永恒性概念后,具有雕塑的短暂性概念。他投身于对艺术的无常性,雕塑的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探寻之中。在九十年代初他便选定轮胎以及内胎的橡胶作为作品的主要材质,以及黑色,作为作品的基调。这导致他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使他能够深入探寻自己日常生活以及记忆中最内在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标志、图标、波普艺术、历史意义的呈现以及政治态度的交叉点。 他的作品表现为六十年代以后成熟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综合,从设计到视频,从装置到性能它都没有任何类型的界限。构成他作品的主要和简单的材料与表示的概念有关,并充当“钥匙”,被允许无限的阅读可能性。 同时,他们证明了材料连续变化的不稳定性与对不同解读的开放性。 从2011年开始,他开始着手创作Monumento della Memoria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以绘图、制图和雕塑的传统语言为基础。 由于对技术语言的偏爱,他研究了与艺术作品及普遍意义上个人的内在方面。 在谈到共享艺术和文化遗产在形式上和尺寸上的可认知性时,他强调了这种缺失:个人想象力、身份概念、与社会认可的普遍脱节。最终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图像,而不受消费系统持续不断的视觉刺激的影响。 “从2009年到2010年,我开始意识到我的研究已经达到极限,这是由于方法和语言结构的变化所致。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全球化的信息系统在被人吸收的同时吸收了属于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语言结构。系统融入了我们,通过吸收、理解、利用我们的语言,从而达到了它自己的目的。图像的力量与政治意义被如此重新定义。它们不再是当代语言环境下的例外,而是简单的规则。因此我开始通过储存工具重新思考图像的角色,思考如果没有图像这些内容将无法被拷贝。使我感兴趣的是,当作品的观念和内容仅仅与它的形式和它能引起的共鸣联系在一起时,是有产生表现力的可能的。这意味着可以使用抽象表达,不需再要寻找图像的具体内容。 主要作品 在1989年至1990年之间,他住在纽约,在那里举行了他的首场展览,包括首个个展Rocce。 在90年代,他曾在洛杉矶,巴黎,基辅,维也纳,法兰克福,都柏林,日内瓦,台湾,列日的众多国际集体展览中展出过作品; 在意大利国内,也在波洛尼亚,罗马,米兰,普拉托,那不勒斯,斯波莱托,威尼斯展出过作品。 在1999年,他参加了在西班牙宫举办的第十三届罗马四年展。 2000年,他是罗马Stefania Miscetti画廊和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学术资源中心多次个人展览的主角。 2001年,他在巴黎的Cent8美术馆,锡耶纳(Palazzo delle Papesse)当代艺术中心,以及米兰的克里斯汀·斯坦画廊(Christian Stein Gallery)分别于2002、2005、2010和2013年展出了作品。 2002年,埃迪西奥尼·查塔(Edizioni Charta)为他撰写了专题著作,这篇专题来源于安德烈·卡米利里(Andrea Camilleri),马里奥·科多纳托(Mario Codognato),多丽丝·冯·德拉特恩(Doris von Draten),克里斯西·艾尔斯(Chrissie Iles)和瓦莱里奥·马格雷利(Valerio Magrelli)。 2004年,由Alanna Heiss在纽约P.S.1策划举办个展“ Welcome to OZ”。 2006年,他在纽约的肖恩·凯利画廊(Sean Kelly Gallery)展出了“A Couple of Things I Have to Tell You”(一些我必须告诉你的事),2006年又在MART举办了橡胶汽车展-特伦托和罗韦雷托现代与当代艺术博物馆; 并参与惠特尼美国艺术双年展博物馆的“和平塔”项目。 2007年,他在丹尼尔·埃切尔(Danilo Eccher)策划的保罗·卡内瓦里(Paolo Canevari-Nothing from Nothing)的个人展览中,在罗马的MACRO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了埃莱克(Electa)目录中的文献,这些文献分别是丹尼尔·埃切尔(Danilo Eccher),阿兰娜·海斯(Alanna Heiss),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克里斯西·艾尔斯(Chrissie Iles)。同样在2007年,他参加了罗伯特·斯托尔(Robert Storr)的威尼斯第三届国际艺术展,录像带是“弹跳头骨”; 2008年他的作品将成为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一部分。 2008年,由克劳斯·比森巴赫(Claus Biesenbach)策划了在罗马的国家计算机图形研究所举办的个人展览《十诫》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生与战》。 2013年,他在米兰的克里斯汀·斯坦画廊(Christian Stein)举办了《纪念的纪念碑》展览。 2014年,“走出Letf场”在第四届四边形双年展,克罗地亚里耶卡现代与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5年,《艺术与食品》被展出。 作品《自1851年以来的艺术与美食仪式》,由Germano Celant策展米兰三年展。2015年,持久开发性作品《纪念品》加入了在纽约加里森的Olnick Spanu艺术计划中,布雷特·利特曼(Brett Littman)和罗伯特·斯托尔(Robert Storr)已经发布了包含关键文本的目录。 2016年,艺术家参加了展览:“挑战美–意大利当代艺术的见解”,由罗兰德·黑吉(LórándHegyi)策划,在北京的Parkview Green当代美术馆中进行。 2018年他参加了第一届曼谷双年展,其装置为:“纪念纪念碑,金色房间”;同年11月,他的90年代系列作品“ 我的回忆(Memoria Mia)”绘制的图画与故事书“非感恩火鸡(I tacchini non ringraziano)”安德烈·卡米列里(Andrea Camilleri)。 他的作品出现在私人和公共收藏中,包括:普拉托Luigi Pecci当代艺术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巴黎路易威登 迈阿密Cisneros Fontanals艺术基金会; Macro,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 特伦托和罗韦雷托市的马特当代艺术博物馆; 约翰内斯堡约翰内斯堡美术馆; 罗马国家计算机图形学研究所; GNAM国家现代艺术馆,罗马; 佩纳基金会(Perna Foundation),卡普里岛(Capri),奥尔尼克·斯巴努(Olnick Spanu)艺术计划驻纽约。 在十年的恋爱关系之后,2006年4月,他与南斯拉夫的表演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Abramović)结婚;于2009年离婚。 展览更改 Canevari在世界主要机构介绍了他的作品,包括: 第十三届罗马四年展,2000年帕勒斯宫-锡耶纳,2001年学术资源中心-朱拉隆功大学-曼谷,2001年利物浦双年展,2004年约翰内斯堡美术馆-当代美术馆-约翰内斯堡,2005年Kunst-Werke当代艺术学院-柏林,2006年P.S.1当代艺术中心-纽约,2004/2007玛特现代与当代艺术博物馆-罗韦雷托,2005年Macro,当代艺术博物馆-罗马,2007年第52届国际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07国家图形研究所,罗马,200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08年,(他的视频“弹跳头骨”是该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一部分)。 (zh)
dbo:thumbnail
dbo:wikiPageExternalLink
dbo:wikiPageID
  • 31377019 (xsd:integer)
dbo:wikiPageLength
  • 6815 (xsd:nonNegativeInteger)
dbo:wikiPageRevisionID
  • 1119117047 (xsd:integer)
dbo:wikiPageWikiLink
dbp:wikiPageUsesTemplate
dcterms:subject
gold:hypernym
schema:sameAs
rdf:type
rdfs:comment
  • Paolo Canevari (born Rome, 1963) is an Italian contemporary artist. He lives and works in New York City.Canevari presents highly recognizable, commonplace symbols in order to comment on such concept as religion, the urban myths of happiness or the major principles behind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en)
  • Paolo Canevari (Roma, 26 marzo 1963) è un artista italiano di arte contemporanea che vive e lavora a Roma. (it)
  • 保罗·卡内瓦里(Paolo Canevari,罗马,1963年)是工作且居住在纽约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家。 保罗·卡内瓦里(Paolo Canevari)是他这一代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之一,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媒体而闻名,例如动画、绘画、视频、雕塑和装置。 这位艺术家使用符号或通用的易识别物,以呈现诸如宗教、幸福的城市神话或创造与破坏背后的中心原则之类的概念。 当他还是雕塑家时,他便运用起自己的艺术把​被动的心态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创造力。而媒体工具的采用则来源于艺术家想要呈现出一种短暂,却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的想法。他近期的视频作品便可以视为一种抛弃了建筑的永恒性概念后,具有雕塑的短暂性概念。他投身于对艺术的无常性,雕塑的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探寻之中。在九十年代初他便选定轮胎以及内胎的橡胶作为作品的主要材质,以及黑色,作为作品的基调。这导致他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使他能够深入探寻自己日常生活以及记忆中最内在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标志、图标、波普艺术、历史意义的呈现以及政治态度的交叉点。 他的作品表现为六十年代以后成熟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综合,从设计到视频,从装置到性能它都没有任何类型的界限。构成他作品的主要和简单的材料与表示的概念有关,并充当“钥匙”,被允许无限的阅读可能性。 同时,他们证明了材料连续变化的不稳定性与对不同解读的开放性。 主要作品 展览更改 (zh)
rdfs:label
  • Paolo Canevari (it)
  • Paolo Canevari (en)
  • 保罗·卡内瓦里 (zh)
owl:sameAs
prov:wasDerivedFrom
foaf:depiction
foaf:homepage
foaf:isPrimaryTopicOf
is dbo:spouse of
is dbo:wikiPageDisambiguates of
is dbo:wikiPageRedirects of
is dbo:wikiPageWikiLink of
is dbp:spouse of
is foaf:primaryTopic of
Powered by OpenLink Virtuoso    This material is Open Knowledge     W3C Semantic Web Technology     This material is Open Knowledge    Valid XHTML + RDFa
This content was extracted from Wikipedia and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